《红楼之挽天倾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斋书阁zhaishuxs.com

翌日

清晨,贾珩起了个大早儿,洗漱而罢,简单用些早饭,自里间换了“昌皓”衣坊精制的衣物,这衣服拢共也就两套,基本算是贾珩唯一能拿出来的体面衣服了。

站在铜镜之前,看着身姿挺拔、眉宇英气的少年,贾珩叹了一口气,这相貌五官,基本就是他前世的古装扮相。

“世上绝无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,自无两个完全一样的人,贾珩,苏珩,谁又能分的清楚呢?”

“珩哥儿,该去秦家了。”就在这时,蔡氏笑语着上前,打断了贾珩的思绪。

贾珩点了点头,整容敛色。

在蔡氏的叮嘱下,贾珩装好婚书,在蔡氏丈夫李大柱的赶车下,向着大功坊而去。

马车之上,倒也备着一些简单的礼物。

秦家在大功坊花枝巷的靠街位置,青墙碧甍,窄窄的一个二重进小院,门前自无荣国府门前威武雄奇的石狮子,只是一个朴素的门楼。

秦业虽为营膳司郎中,但神京居、大不易,纵然是这般一个小小宅院,都耗费了秦业的半生积蓄。

“吁……”李大柱一拉缰绳,唤停了驴车,回头道:“珩哥儿,到了。”

“多谢李叔。”贾珩道了一声谢。

李大柱是蔡氏之夫,属于典型的庄家汉子,为人木讷、朴实,平时也是不苟言笑。

李大柱“嗯”了一声,就去栓驴车。

贾珩就上前去扣动门环,整容敛色,想好说辞。

“来了,来了。”

就听得秦家宅院中传来一个女子的声音,伴随着一阵急促、密集的脚步声,黑油漆的门打开,现出一个荆钗布裙的中年妇人。

“这位公子,这是……”中年妇人打量了一眼贾珩。

贾珩拱了拱手,说道:“婶子,在下贾珩,有一事来拜见秦伯父。”

“贾珩?”那中年妇人想了下,道:“可是荣宁街后廊的柳条胡同的贾大郎?”

贾珩嘴角抽了抽,暗道,贾大郎?他又不是武大郎……

中年妇人笑道:“这两日,老爷还提起你呢,这边,院里请。”

说着,就要邀请贾珩进得院中。

忽地看到李大柱,手中还提着礼物,就道:“这来就来吧,还怎么好这般破费?”

贾珩从身后的李大柱手中接过礼品,笑了笑,清声道:“初登贵府,不好空手而来,区区薄礼,聊表寸心,不成敬意。”

中年妇人脸上笑意热切了了许多,道:“大郎太客气了。”

贾珩也不好纠正其称呼,只得忍着那一抹心头异样,提着礼物,入得院中。

将贾珩一行几人迎入花厅,那中年妇人就吩咐丫鬟奉上茶点。

从方才路上闲谈得知,贾珩也知,这中年妇人倒并非秦业的侍妾,而是在府中的管事嬷嬷。

那中年妇人才笑道:“老爷今天休沐,原本在家待着的,但早上说要去陶然居会客,我去让人唤一下老爷?”

贾珩面色顿了下,笑了笑道:“有劳。”

中年妇人就从廊檐下唤过来一个小厮,叮嘱两句,返身笑着说道:“贾大郎,多问一句,寻我家老爷是有什么事儿?”

贾珩沉吟道:“也没什么急事,只是此事,需得当着秦伯父的面才好说。”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林悦南兮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斋书阁zhaishuxs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

历史小说推荐阅读 More+
长安春

长安春

盐放少许
最是难忘长安春,那年今日风归尘,此去别离空余恨,片片柳絮祭芳魂。现代好青年柳逸,正在思索着是带奔现女孩开房呢,还是先吃饭时,飞来横祸被打进了隋朝,迎接他的将是什么?是财富还是权力?他的奔现女孩又去了何方?这一切是命运的安排,还是时空的错乱?敬请观看盐放…
历史 连载 157万字
隆万盛世

隆万盛世

平行空间来客
看书名就知道,这是个穿越大明朝的故事!明朝可不止只有洪武、永乐和仁宣之治,即使明朝中后期依然名臣大儒创造过短暂的辉煌......现代学渣魏广德意外来到大明朝,造反?还是算了,明帝国虽然已经腐败,但是统治基础尚在,那就只能老老实实混日子了。军户出身,可没官位给自己袭缺,为了能过上幸福生活,那就只能科举了。来阅文旗下网站阅读我的更多作品吧!
历史 连载 800万字
红色莫斯科

红色莫斯科

涂抹记忆
重生为红军米沙!
历史 连载 1350万字
民国投机者

民国投机者

有时糊涂
在中国出生,在美国长大,嗯,好吧,好吧,就是穿越这样的老套故事。这是我的第一部小说,如果您认为写得好,请投我一票,如果您认为写得差,请指正。读者群:黄埔军校第一期55374701(招生中)黄埔军校第二期81036724(已满)黄埔军校第三期33045967(已满)黄埔军校第四期85625983(已满)黄埔军校第五期894
历史 全本 839万字
雏鹰的荣耀

雏鹰的荣耀

匂宮出夢
历史 连载 802万字
庆余年

庆余年

猫腻
积善之家,必有余庆,留余庆,留余庆,忽遇恩人;幸娘亲,幸娘亲,积得阴功。劝人生,济困扶穷……而谁可知,人生于世,上承余庆,终究却是要自己做出道路抉择,正是所谓岔枝发:东风携云雨,幼藤吐新芽。急催如颦鼓,洗尽茸与华。且待朝阳至,绿遍庭中架。更盼黄叶时,采得数枚瓜。…………
历史 连载 564万字